【防溺教育迷思3】 – 學過水中自救不代表溺水時能反應

【像一條魚LikeAFish】推廣防溺游泳教育來到第六個年頭,從剛開始的默默無名,遇到疫情的無情摧殘,最終走出了自己堅持的路,也越來越為人所知。

現在已到春暖花開之際,也是大家開始會學游泳的季節。因此,我們將撰「防溺教育怎麼做」的系列文章,將我們的經驗,變成各位家長保護孩子的後盾。

當我們看到溺水新聞時,有時會聽到被救起來的民眾受訪。當記者詢問獲救者會不會游泳?有些人說會、有些人則不會。

撇除掉不會游泳的人,相信其他人應該都有學過最基本的水中自救技巧「水母漂」,那為什麼做不出來呢?


▍遇到狀況不緊張,甘五摳零!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會說「遇到狀況不要緊張,冷靜下來,想想爸爸媽媽平常跟你講說要怎麼做?」

很現實的是:不管是小朋友或大人意外落水,不管他有沒有學過游泳、有沒有學過自救,大部分人就是會緊張。

因為這些意外不是常見的事,突如其來的狀況總是會讓人難以反應,尤其是小朋友!

如果學習過的事情無法成為下意識的反射動作,人一緊張通常就會呆滯不知如何反應。很可怕的是:溺水時不會有給你發呆放空的時間,10秒內的動作會決定你的生死。

因此,任何溺水自救動作都必須練到能夠反射性做出來,具體步驟如下:

1、落水前:嘴巴快速吸一口氣。

2、落水時:鼻子吐氣、眼睛閉上、身體保護重要部位。

3、落水後:嘴巴閉住、眼睛打開,身體縮起來低頭看正下方讓身體浮上水面(或是自己往上游)。


▍練習不夠,學而無用

坊間有在教水中自救技巧的單位越來越多了,但是很多教練所謂的「有在教」,可能跟大家想向的不太一樣。

游泳就跟其他的學習項目一樣,都是要花很多時間練習的。如果只是有教過但沒有足夠的練習量,真的遇到意外狀況能夠反應嗎?

因此,水中自救的練習量跟頻率就非常重要!

依我們自己的防溺自救游泳課來說,除了所有教學的內容都涵蓋防溺自救技巧以外,也會頻繁的練習那些看似很簡單、但是既重要又是基礎的內容。

所以要請各位家長去觀察:

到底這些說有在教水中自救技巧的教練,有沒有常態性的讓孩子們練習?

有沒有幫他們讓身體記憶住這些技巧要怎麼下意識反應?

還是只是有講過、有做過就算教過?


▍教科書式的練習,只會得到能應付考試的技巧

在教育部的游泳教材中,的確都會把韻律呼吸、水母漂、仰漂放入教學內容中,甚至在自救技巧中會放入踩水這種救生員訓練才會教的技巧。

可是,如果只是單純的教練說:「來!現在開始水母漂20秒」,這樣子的練法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你會以為你自己會了)

照本宣科的練習,只能幫你學會最基本的技巧,讓你達到「知道怎麼做」的層級。就像背英文單字一樣,你「學會」了一個單字,但什麼情況下能用這個單字呢?你不知道。

然而,想要達到「能夠與人用英文溝通」的程度,就需要實際的跟別人用英文對話,甚至是跟陌生外國人對話,培養那種緊張卻依然能說出英文的膽識與反應。

這就跟遇到溺水意外要能夠反應一樣,要真正練到「實際上派的用場」的程度,就需要有模擬溺水意外情境的練習方式,才能發揮臨危不亂的效果。


結語

儘管防溺自救技巧開始在游泳課程上盛行,也越來越多單位重視水中自救技巧。可是只是「有學過」、「有練過」,那真的不夠!

學過水中自救不代表溺水時能反應,只有紮實的反覆練習,才有可能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

👉 延伸閱讀:

【防溺教育迷思1】 – 游泳教練不一定懂自救

【防溺教育迷思2】 – 溺水意外沒有公式解

【防溺教育迷思3】 – 學過水中自救不代表溺水時能反應

【防溺教育迷思4】 – 「著衣游泳」是最不重要的體驗

【防溺教育迷思5】 – 水中自救不重要,「在哪都會游泳」才重要

【防溺教育迷思6】 – 自救是最後手段,「防溺」才是重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