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教育迷思2】 – 溺水意外沒有公式解

【像一條魚LikeAFish】推廣防溺游泳教育來到第六個年頭,從剛開始的默默無名,遇到疫情的無情摧殘,最終走出了自己堅持的路,也越來越為人所知。

現在已到春暖花開之際,也是大家開始會學游泳的季節。因此,我們將撰「防溺教育怎麼做」的系列文章,將我們的經驗,變成各位家長保護孩子的後盾。

每次當有溺水意外發生的時候,總是會有許多民眾、家長前來詢問我,遇到這個狀況該怎麼辦?

一個意外的發生,包含了許多面向,考量到綜合因素,有時候沒辦法直接給出一個正確解法,而是必須根據現場的許多條件來做判斷。


按通解自救卻喪生,誰對誰錯?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被瘋狗浪意外打落海該怎麼辦?

這時候,你可能會面臨到兩種情況:

一、後面還有浪

往外海游等待救援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而不是游回岸上。

因為瘋狗浪的出沒地點通常都是在消波塊、礁石或直立壁近海平台,這些石頭常會附著許多尖銳的藤壺等生物,所以可能在游回岸上的過程中受到後面浪的襲擊,直接撞上礁石造成身體更大的損傷。

二、後面沒有浪

趁著下一波浪出現前趕緊往回游向岸邊。

雖然上述有兩種解法,兩個方法都有人做過,但有人獲救、有人則不幸喪生。

那能說按照通解但喪生的人對,另外一個人只是運氣好嗎?


累積經驗,做出最好的綜合判斷

一個溺水意外的發生包含了許多因素,有些是常見的人為原因,有些是環境變化造成的突發狀況,而有些則是裝備故障引起的意外。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用「人、事、時、地、物」來區分:

1、人:幾個人溺水?大人還小孩?年齡幾歲?會游泳嗎?學過水中自救嗎?身體狀況如何?

2、事:溪水暴漲被沖走?渡溪滑倒被沖走?掉到踩不到底的深潭?被離岸流帶離岸邊?瘋狗浪捲下海?風太強划不回岸邊?

3、時:白天、午後、晚上?大潮、小潮?

4、地:泳池水深?溪邊、河邊?港口、近海、外海?沙岸、岩岸、礁岸?湖邊?大排、魚塭?

5、物:穿泳衣嗎?有蛙鏡嗎?穿衣服嗎?有沒有穿救生衣?有任何可以浮起來的浮具在身邊嗎?

我們必須理解到即便意外有一個通解,但現場的環境狀況與人為判斷才是最主要的因素。這件事情需要累積大量的經驗,才能做出最符合當時狀況的應對方式。


學科化的水域安全知識,侷限了真實意外的反應能力

教育部在宣導水域安全時,有將水域安全觀念濃縮成口訣:「救溺五步、防溺十招」,希望藉由這樣好記的口號,幫助學生能更有印象。

相信許多人都懂基礎防溺自救內容,像是「不要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去海邊」、「要去有救生員的地方玩水」等等。但是如果將其設計成筆試測驗,即便通過了就代表真的懂水域安全了嗎?

筆試測驗的好處是可以讓測驗者有個基本概念,但很容易將其「學科化」,以為溺水意外有公式解,進而忽視水域環境多變產生的額外風險。

不過,「救溺五步」的口訣算是相當實用好記,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1 、「叫」:大聲呼救。

2 、「叫」:打電話向119、118、110、112求救。

3 、「伸」:拿竹竿、樹枝、甚至是皮帶等延伸物,讓溺者抓住。

4 、「拋」:將球、保特空瓶、保冷箱等漂浮物拋向溺者。

5 、「划」:搭乘大型浮具如救生圈、魚雷浮標、或救生衣等浮具,划向溺者。


結語

很多家長會以為:是不是我的小孩有學過防溺自救,就不會溺水了?

事實上,學習防溺自救的真正目的是「降低溺水的機率,提高獲救的可能」,而不是當作他不會發生。

溺水意外之所以有「意外」兩個字,就是因為這件事發生在「意料之外」。我們永遠不可能避免所有的意外發生,但我們可以做好準備,面對它、處理它。

👉 延伸閱讀:

【防溺教育迷思1】 – 游泳教練不一定懂自救

【防溺教育迷思2】 – 溺水意外沒有公式解

【防溺教育迷思3】 – 學過水中自救不代表溺水時能反應

【防溺教育迷思4】 – 「著衣游泳」是最不重要的體驗

【防溺教育迷思5】 – 水中自救不重要,「在哪都會游泳」才重要

【防溺教育迷思6】 – 自救是最後手段,「防溺」才是重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