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自救游泳教學】踩水一直浮不起來怎麼辦?三大原因讓你維持浮在水面,但最重要的不是浮起來,而是這件事!
踩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呼吸和呼救,這兩件事其實不需要一直保持頭在水面上,實際上只需要能維持10~15秒即可。
這些時間已經足夠讓你觀察四周環境,判斷與岸邊的距離、是否有可以抓住的浮具、以及觀察是否有人可以呼救。
接下來,你要麼游回岸邊,要麼就躺著放鬆仰漂,等待救援。
踩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呼吸和呼救,這兩件事其實不需要一直保持頭在水面上,實際上只需要能維持10~15秒即可。
這些時間已經足夠讓你觀察四周環境,判斷與岸邊的距離、是否有可以抓住的浮具、以及觀察是否有人可以呼救。
接下來,你要麼游回岸邊,要麼就躺著放鬆仰漂,等待救援。
2019年3月3日,高市體育總會舉辦「第13屆維士比盃愛河國際鐵人3項」,上午7點在愛河進行游泳項目,張姓選手游經中正橋段約700公尺處溺水死亡。
高雄高分院認為,往例每水道浮台配置2名救生員,但此次僅配置1人。此外,動力橡皮艇應佈建水道兩側,卻集中起點與終點,即使發現參賽者異狀也來不及搶救,改判體育總會賠償222萬元。
嘉義縣消防局接獲通報,指出阿里山鄉曾文溪附近水域有人溺水,立刻派人前往處理。抵達現場回報溺者為一名男性,年約21歲,跌落約3、4米深水域,立即以牽引繩確保並將溺者打撈上岸。
據了解,溺水者協助父親在事故現場附近的挖土機工作,結果在附近行走不慎跌落溪裡深水區。
家住高雄大寮的36歲周黃姓男子,與親友9日前往牛角灣溪戲水,豈料一名吳姓女子不慎摔入一處深潭,周黃姓男子見狀隨即下水救人。最後吳女順利被拉上岸,但他卻不慎溺水溺斃。
據了解,瑪家鄉牛角灣溪其瀑布群有數個瀑布,是入門溯溪路線,也是南台灣熱門的戲水秘境。
新竹縣橫山鄉一名21歲朱姓女子與家人一同前往新興大橋下的油羅溪旁戲水,卻在戲水過程中突然沉入水底,家屬雖緊急報案,但女子疑似因腳卡溪潭底,被救上岸時已無生命跡象。
據了解,當天並未下雨,且油羅溪溪水平穩,但橋下的深潭實際卻有數公尺深,朱女疑似在戲水過程中不慎踩空,才會沉入水中。
遇到有人發生意外時,絕對不是不要下水救他,而是要知道如何確保在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幫忙。即便不下水的人,我們依然可以做我們能力所及、可以辦到的事,遵循救生三原則「岸上救援先於下水救援」、「器材救援勝過徒手救援」、「團體救援優於個人救援」。
炎炎夏日來臨,大家一定非常想要去溪邊海邊玩水消暑。不過,如果我們的能力跟不上對應的環境風險,就極有可能在意外發生時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學習克服水深的恐懼、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泳、並保持一定的續航力,才有辦法在娛樂過程中玩得開心、玩得安心。
雖然台灣溺水意外比例因游泳教育普及已大幅降低,但從近十年的數據統計可以發現,目前遇上有效降低溺水意外的瓶頸。
我們應當參考國外成熟的游泳教育環境,與時俱進、更新調整,並制定且徹底落實適合台灣作為海島型國家的游泳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生溺水意外的原因。
如果疫情順利趨緩、進而逐步開放各地景點,勢必會迎來一波「報復性出遊」,屆時溺水意外發生的機率也極可能大大增加。因此,先學習好防溺教育,政府也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才可以避免疫情解封後發生更多令人無法挽回的溺水悲劇。
當遇到發現溪水暴漲徵兆「齊頭水」、「水面變得混濁」、「水流突然加速」,真的不要多想,立刻跑離就對了,寧願誤判多跑一趟也不要有機會讓自己深陷危險之中;從看到徵兆到溪水暴漲只有十多秒,把握黃金逃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