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幾年海域救生的經驗,多數救上來的客人都表示會游泳,但通常他們的意思是:在游泳池我可以游泳。
那為什麼在泳池能游,在海邊卻變得不擅水性呢?
因為海邊有浪、有看得見的離岸流、有看不見的暗流,漲潮有拉力、退潮也有拉力。
一般人愛跑去深水區玩,想說踩的到地沒關係,但玩累了想回來才發現水流有拉力走不回來,因此想說用游的,結果腳一離地反而因為游得太慢被水流帶的更遠。
不管是用魚雷浮標、救援板去帶人,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最好的情況,就是開IRB(橡皮艇)出去救人,但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會配有動力艇。所以大多數情況海邊救生員是防範未然,讓你連溺水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是為什麼救生員在海邊這麼愛吹哨子,因為自己出去救是最後一道防線。尤其當有離岸流的時候,就算很會游泳的人也有溺水的可能。
台灣的游泳教育,常常造成很多人太看的起自己的游泳能力,但真的下去救人通常只會變成一起溺水。(想像自己變兩倍重自己游回來,更多時候溺者還會變成豬隊友)
關於不同水域的救援觀念與方法,請參考這篇文章:
開放水域戲水應該要有的基本技能:仰漂、踩水、抬頭蛙
海水確實有浮力比較好游,但相對的也有浪跟流,弱的流還勉強走得動,比較強的流過腰就已經很難行走了。這也是為什麼被流拉出去的人總是會溺水。一般人的抬頭捷續航力大概只有5秒,而游起來也沒什麼力道,根本沒在前進。結果游累了、喘了,還在原地,依然踩不到底,又不會踩水,然後就溺水了….
這也是為什麼要學抬頭蛙的原因,因為一般海邊戲水情況下你不會有蛙鏡在身上,所以能夠保持頭在水面上不僅可以辨識方向,也能避免你不會在沒泳鏡下就不會游泳的窘境。
仰漂也是在開放水域玩水基本要學會的,確保你在無法自救的情況下能夠在水上自保,用最少的體力撐到人家發現你並救到你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