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舉高一點!」
「腳呢?打水用力一點!」
「停在那邊幹嘛?繼續!」
如果周末假日來到游泳池的教學現場,很常會聽到教練這樣此起彼落的吶喊聲。似乎只要有人稍有怠惰,教練的嗓音就會如同卡通中的氣功炮一樣飛過來,讓停下來沒在游泳的小朋友遭受到猛烈的炮火攻擊。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練,「叫」別人一直「練」
在我固定游泳教課的現場,總有一位教練的每個學生上課都在哭。其中一位孩子一堂60分鐘的課程,前40分鐘在哭,後20分鐘眼淚哭乾了只能啜泣。即便這位孩子一直哭,這位教練還是讓孩子拿著浮板、自己則抓著小孩的腳不斷的來回打水。
那個孩子,目測只有5歲。
在台灣,多數的家長大概都沒有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做體育選手,那為什麼游泳課卻讓孩子的上課教練像在訓練選手一樣上課?左去右回、來來回回、拿浮板踢水、划手換氣交錯,一堂課似乎沒游個1000公尺好像就沒上到課一樣。
傳統的教育觀念習慣有階級式的劃分,讓老師用命令式的口吻去指導教學。填鴨式的教育或許讓孩子迅速學會一項事務,但長大了真的還會喜歡、還會想繼續從事嗎?答案可能是「不見得」。
上述這位孩子,長大以後應該不會感謝他的教練,以後大概也不會想游泳了。我教過的許多大人學生,從小都是被逼著學游泳,長大後因為沒有學習動機,就不再從事游泳活動,自然學過的技巧就全部忘光光了。
這樣的教學方式的意義是什麼?
讓孩子學會游泳,但從此不再游泳,這是家長想要達成的目標嗎?
多數人其實不喜歡游泳,是喜歡玩水
有時候,我的學生家長會詢問我:「教練,你從小就喜歡游泳嗎?」
我都會回答:「沒有,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游泳。」
每次聽到這樣的答案,家長都會很錯愕。想說:你不喜歡游泳,那為什麼創業做這個?
這時候,我就會更家長進一步的解釋:「游泳對我來講就跟健身一樣,是一種鍛鍊,讓我保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身體的狀態。我真正喜歡的是『玩水』,所以我會去溯溪、衝浪、划獨木舟與SUP,我喜歡玩樂的感覺,就跟孩子一樣。」
我想,絕大多數的家庭如果今天去飯店游泳池,應該不會有小朋友主動說:「爸爸,我們來左去右回,來回游20趟。」
不會嘛~大家一定是互相潑水、跑跳追逐、在游泳圈上漂來漂去,或是去玩水中溜滑梯等各種設施。既然如此,那何必每個小朋友上課都像是在訓練選手呢?所謂的「教練會不會教」,指的是孩子學得很快?還是孩子喜歡來學?
健身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身強體壯,讓身體更健康
游泳的目的,我想應該也是要讓我們開心玩水,戲水安全無虞
比起孩子學會什麼,理解「為什麼要學」更重要
我從來就不會說我是特別會教的教練,在許多教練眼中我甚至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教練。因為我教課時常常在玩,不會循規蹈矩的右去左回,很常練習區其他游泳者的行進路線;孩子們很常在我的身上,沒有階級式的劃分,學生練習時也不見得都很認真。
可是,我的學生會知道遇到溺水意外該怎麼辦;學生會每週問我有什麼新聞意外發生要注意;每次我「故意」讓學生落水時,他們會反射性鼻子吐氣不會嗆到水。
之前曾聽說某間新的運動中心開幕時,因為中間位置水比較深導致常常有人發生溺水。這些溺水的人並不是不會游泳,而是不知道怎麼在遇到有比較慢的泳客時要在中間停下來;明明有1000公尺不停的游泳續航力,但因為只會來回的游,所以停下來後踩不到底就驚慌失措導致意外發生。
最近在看福哥的新書《遊戲化教學的技術》,裡面提到了各種將課堂變有趣的策略,其中有許多都是艱澀難懂的課程,像是醫學、法律等等。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無聊之處,如何運用方法引起學習者的動機,才能讓學習者持續願意精進學習。
除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外,如何將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經驗做連結,也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與其只讓孩子不斷的練習到達熟能生巧的地步,更應該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學習效果就會在需要的時候體現發揮。而那些很會游泳的孩子,可能從來不知道他們學習到的技巧要在什麼樣的意外情況下使用。
理解為什麼要學,啟發學習的動機,才能讓一件事情長長久久的做下去。學習好不好的關鍵在於「我有沒有興趣」。一旦有興趣了,就會花時間去專研、找資料來看、企圖想要理解不懂的所有事情。
因為有興趣,才會想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