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溺水都推給「抓交替」》不論是否鬼月都要搞清楚的10個戲水迷思
不會游泳的人,玩水請穿救生衣,請不要怕丟臉。這裡指的會游泳,是指沒有蛙鏡在踩不到底的海邊會游泳。標準相當嚴苛,因為如果你不嚴肅看待,發生意外時老天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的。
不會游泳的人,玩水請穿救生衣,請不要怕丟臉。這裡指的會游泳,是指沒有蛙鏡在踩不到底的海邊會游泳。標準相當嚴苛,因為如果你不嚴肅看待,發生意外時老天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的。
泳池雖然有救生員,但夏天現場人數眾多,救生員跟上課教練不一定能看顧每個人。如果能讓小朋友上課前先識水性,學會基本的防溺自救技巧,將大大能降低發生意外的可能。
家長也應信任專業,將教學現場教給教練負責。並透過事前的觀察、各方評價來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課程與教練,讓整個學習過程中能確保孩子的安全。
一個意外的產生,也通常不會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所有戶外活動都應該對應參與者的經驗、能力、裝備、年紀、人數等因素調整。很多時候,我們在活動上的「風險管理」只要有做好,理應可以避免各種意外發生。當我們都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以後,台灣的戶外活動才能更蓬勃發展。
泳池雖有救生員,很多家長也會給學齡前的小朋友戴上游泳圈戲水,但這些都不能完全保證孩童的安全。因為輕忽環境風險、過度依賴安全裝備,反而可能失去警覺心而造成孩童的危險。藉由從小培養孩童的水感,學會自在的在水裡漂浮、換氣、並且在水裡能夠運用浮力自由的移動,都是在戲水環境中保護自己的基本技巧,藉此避免溺水發生。
炎炎夏日來臨,大家一定非常想要去溪邊海邊玩水消暑。不過,如果我們的能力跟不上對應的環境風險,就極有可能在意外發生時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學習克服水深的恐懼、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泳、並保持一定的續航力,才有辦法在娛樂過程中玩得開心、玩得安心。
我們不能把生命交給運氣。考試可以隔年重考、面試可以換家公司重新面試,但你的性命只有一條,需要自己緊緊抓住。做好準備、練習基本功、提升游泳能力與自救技巧,才能在遇上意外時冷靜應對,讓自己平安歸來。
如果疫情順利趨緩、進而逐步開放各地景點,勢必會迎來一波「報復性出遊」,屆時溺水意外發生的機率也極可能大大增加。因此,先學習好防溺教育,政府也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才可以避免疫情解封後發生更多令人無法挽回的溺水悲劇。
游泳池是大眾最常去的游泳及戲水場域,不過因為附屬設施多,加上家長可能會忽略小朋友的狀況,還是時有耳聞意外的發生。因此,雖然游泳池環境相對安全,我們還是須注意好自己的身體狀況,並留意身邊的家人朋友。
如果家長只在乎小孩的”泳姿”跟”成績”、以及”多久可以學會”,而不在乎小朋友學的技巧能不能在出意外時派上用場,我們怎麼能期待這些游泳技能能確實防止小孩發生溺水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