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保,再求援:什麼是溺水救生「黃金三守則」?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這是我們在救生訓練中所教的第一件事。此外,訓練中還會教許多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讓我們能依靠這些原則及指導,在發生意外時遵循並隨機應變。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這是我們在救生訓練中所教的第一件事。此外,訓練中還會教許多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讓我們能依靠這些原則及指導,在發生意外時遵循並隨機應變。
不管去溪邊還是海邊戲水,防水袋既能讓衣物不濕又能製作成緊急用浮具,只要再多帶一條繩子就有可能幫到自己、也幫到其他人。在下水前先將這些緊急用浮具準備好放在岸上,以便不時之需,多一分保障也多一份心安!
當遇到發現溪水暴漲徵兆「齊頭水」、「水面變得混濁」、「水流突然加速」,真的不要多想,立刻跑離就對了,寧願誤判多跑一趟也不要有機會讓自己深陷危險之中;從看到徵兆到溪水暴漲只有十多秒,把握黃金逃離時間。
在開放水域放置告示牌警示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且無法保證民眾是否真的會看告示,甚至是根本看不懂告示牌的專業內容,使告示牌形同虛設,流於政府單位給民眾的交差手段。
救生訓練第一條:「岸上救援勝於入水救援,先自保,再求援。」當我們在水上出了意外,如果沒有任何漂浮物可以抓、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游上岸時,我們唯一的生存機會就是用仰漂保存好體力,盡可能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別人來救援。
“順著水流方向”順勢雙腳往下踢一次蛙腳、雙手大字張開往下推水讓身體上浮,做類似垂直游蛙式的方式,通常不用3秒人就會浮出水面。順流而下從溪邊上岸是離開深潭最好的辦法。
在我這幾年海域救生的經驗,多數救上來的客人都表示會游泳,但通常他們的意思是:在游泳池我可以游泳。那為什麼在泳池能游,在海邊卻變得不擅水性呢?因為海邊有浪、有看得見的離岸流、有看不見的暗流,漲潮有拉力、退潮也有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