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一起令人不忍苛責的溺水意外。
一名爸爸在晚間「一打二」帶小孩,先餵食女兒晚餐,另讓稍長的兒子獨留在浴室內浴缸泡澡。時隔十多分鐘後,因未聽到浴室兒子聲音前往查看,才發現兒子已在浴缸內無反應。
案發地點的浴缸深度約60公分,水深約20多公分,依照3歲男童正常發展身高約80~100公分,即使坐在浴缸內,應不至於溺水。男童近日也因感冒有就醫,是否因疾病引發或有其他狀況將再調查。

▍水深不高也有可能會溺水
有工作的媽媽或爸爸下班回家後還要帶小孩,一直都不是輕鬆的工作,而且還是1打2,絕對是精神繃很緊。
三歲小朋友的自主能力也有一定程度,在水深不深的情況下,這位爸爸大概也沒想到這種日常洗澡玩水的過程會有意外發生。
蕉哥之前待的飯店也曾經發生這類型的意外。
當時一對夫妻帶著4個小朋友在兒童戲水池玩,家長有給小朋友帶著手臂圈。戲水池水深大概也是20公分,圓形的池子中間還有溜滑梯。
其中一個也是差不多3歲的小朋友在水裡走路,突然因為水阻造成的重心不穩跌倒。而因為他又戴著手臂圈,浮力的關係加上小朋友的肢體控制能力有限,人一直站不起來。
家長剛好走在前面,正在故其中兩個小朋友。而運氣很差的是——小朋友剛好走到救生員的視線死角,被溜滑梯設施擋住了看不到。
就這樣過了幾分鐘才被家長發現,呼叫救生員緊急處理送醫,幸好最後平安獲救。
▍溺水事故的發生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從上述的狀況,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意外是多種條件交錯導致的結果。
從這則新聞底下的留言,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其他家長反應,自己的小朋友也曾發生過這種意外。
「我兒子在水深超低的地方自己滑倒,小孩滑倒後很緊張,明明手可以直接抓著邊邊站起來,但他因為臉向下所以變成手腳不停拍打,完全無法站起來。
幸好我就在旁邊,馬上把兒子扶起來,虛驚一場。」
因此,我們也可以從新聞推估此次意外的小朋友可能有以下幾種狀況的可能性:
🔹 幼童平衡能力不足 —— 3歲孩子在浴缸內玩水時,容易因動作過大滑倒,若臉部朝下,可能無法自行站起來。
🔹 無意識狀態風險 —— 若男童因疲勞、暈眩、低血糖、感冒不適等狀況昏迷,即使水不深,也可能無法自行起身。
🔹 嗆水反應 —— 若意外嗆水,有可能會驚慌掙扎,吸入更多水導致無法呼吸。
▍如何預防類似意外發生
這起事件中,這位爸爸選擇讓男童單獨待在浴室泡澡,而自己則忙於照顧另一名孩子。這種情況在許多家庭中相當常見!家長可能認為水不深、時間不長,應該不會有危險。
然而,事實證明,即使是短短幾分鐘內,沒有監護的幼童仍有極高的風險發生溺水。
幼童溺水與成人不同,他們不會大聲呼救或掙扎,而是迅速陷入靜默狀態,因此即便家長在家中,若未持續監看,仍可能錯失救援時機。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來確保自己的孩子安全:
✔ 幼童洗澡時,應全程陪同,不離開視線,即使水不深。
✔ 避免讓孩子獨自泡澡過久,長時間浸泡可能導致疲勞、暈眩、低血壓等狀況。
✔ 生病時減少泡澡時間,避免熱水影響循環,並留意是否有嗜睡、暈眩等異常反應。
✔ 浴缸水量應控制在最低安全範圍,避免孩子滑倒時整張臉浸入水中。
✔ 若必須暫時離開浴室,應將孩子帶出,或改採淋浴方式減少風險。
▍結語
幼童溺水事故常常發生在「家中最熟悉的環境」——浴室、臉盆、水桶,僅僅20公分的水深都可能釀成悲劇。
「水不深」並不代表「沒有危險」,「時間不長」也不意味著「來得及救援」。
家長的即時看顧是預防兒童溺水的關鍵。任何可能發生意外的水域,都不該讓幼童獨處,這樣的意外才能真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