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的保命關鍵:必備救生器材有哪些?兼談浮具製作與應用

近日台南安平分別發生兩起釣客落海事件,首先是10月29日清晨,三名在安平商港南堤岸的釣客,因閃避不及突如其來的大浪而落海,所幸三人都有穿救生衣,被海巡及消防人員救起後沒有大礙。

11月3日凌晨,安平商港北堤防傳出一名釣客不慎摔落海面,海巡救生艇前往搶救,但找到並將釣客拉上船艇時,已無生命跡象,送醫急救仍回天乏術。

最近是釣魚的旺季,時不時都會看到釣客落海的新聞,有些人幸運獲救上岸,但有些人則不幸喪失性命,撇除天候因素,追根究柢還是這些釣客是否穿著救生衣,將直接影響獲救後的存活率。

根據救生協會調查,釣客落水時若穿著救生衣,九成以上可獲救;不穿救生衣則致死率高達七成。在救生器材中,最廣為人知的即為救生衣與救生圈,除此之外,我們在從事水域相關活動時還應該備妥哪些裝備?若缺乏裝備的時候,又如何以手邊現有物品製作應急浮具?

根據救生協會調查,釣客落水時若穿著救生衣,九成以上可獲救;不穿救生衣則致死率高達七成
根據救生協會調查,釣客落水時若穿著救生衣,九成以上可獲救;不穿救生衣則致死率高達七成

認識救生衣與魚雷浮標

我們在從事水上活動時,常常被要求穿救生衣,但這些「救生衣」其實多數是不符合救生衣設計需求、具有浮力的「浮力背心」。正常的救生衣穿上後,身體手臂是相當難自由活動的,而一般民眾穿著的浮力背心在穿上後,仍有足夠的空間方便游泳與划水。

救生衣一般分為「充氣式」與「硬式」兩種,普遍大眾會接觸到的都是硬式救生衣,而飛機上緊急使用的則為充氣救生衣。

依據使用情境,救生衣也會有不同的設計細節,例如遠洋漁船會考慮穿著救生衣從高處跳下來的情境,夜晚使用的救生衣則會增貼反光條,溯溪的激流救生衣會考慮會快速穿脫設計快扣。除此之外,救生衣在規格上也有不同的浮力限重,在購買時也需特別注意。

一款合格的救生衣在穿上以後,即便是在昏迷的狀態且臉部朝下,應當也能讓溺水者在15秒內翻轉身體,讓面部朝上、嘴巴離開水面,大大增加溺水者存活的機率。

除了救生衣以外,一般民眾最容易接觸到的救生器材大概就是「魚雷浮標」了。

魚雷浮標是由強度大、密度小、防水且兼具柔軟性的浮材所製成的長條型浮具,並且有背帶供使用者於游泳時斜背於腋下,其功能與救生圈雷同,能自救也可協助救援他人。例如一年一度的橫渡日月潭活動,所有的參賽者都會被要求一定需攜帶魚雷浮標,由此可見魚雷浮標的重要與實用性。

魚雷浮標是由強度大、密度小、防水且兼具柔軟性的浮材所製成的長條型浮具
魚雷浮標是由強度大、密度小、防水且兼具柔軟性的浮材所製成的長條型浮具

只要有游泳圈及防水袋,就能製作緊急用浮具

雖然救生衣與魚雷浮標是民眾最常接觸到的救生器材,但除非是不會游泳的人,多數人在戲水過程中其實不會穿著救生衣,而魚雷浮標體積過大也不方便攜帶,且許多開放水域環境現場不會提供救生圈。假如現場真的如上述沒有救生器材,遇到溺水意外時該如何是好?

這時,民眾戲水愛帶的游泳圈及防水袋即可派上用場。雖然游泳圈不是正規救生圈,但至少具有一定的浮力,且攜帶方便也容易在現場從他人取得,不失為應急的一種救生器具。由於游泳圈通常表面光滑不好抓取,故可自行備妥浮水繩、尼龍繩或扁帶,長度至少要有10米(最好是20米),將繩子綁在游泳圈上即可拋擲給溺者抓住再拉回岸上。

捲收式的防水袋亦是可以製作成應急浮具的材料,一般10公升大小的防水袋,儲氣量勉強可以讓一個成人在水面漂浮。使用時應將防水袋裝滿氣,並至少捲三摺將扣具扣住,如同上述游泳圈的操作方式將繩子綁在防水袋上,即可拋擲給溺者。

除了游泳圈與防水袋以外,也有一些人會帶著保存食物與飲料的保冷冰箱,這類器具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浮力,當有人落水時,也是一種適合拋擲給溺者的救命工具。不過即便有攜帶救生衣與魚雷浮標或懂得上述的浮具製作技巧,還是必須想辦法把浮具送到溺者手上,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我們最好拋擲的位置是在溺者的肩膀旁、或是他的下游處50公分以內,方便溺者抓取;如果真的失誤拋歪,也切記不要拋到溺者的上游。因為溺者人在水裡,漂移速度就跟溪流速度差不多,而浮水繩因為會浮於水面,水面的流速較慢,反而在下游拋歪的繩子會讓溺者有更高的機率抓住。

一般10公升大小的防水袋,儲氣量勉強可以讓一個成人在水面漂浮
一般10公升大小的防水袋,儲氣量勉強可以讓一個成人在水面漂浮

仰躺姿勢延長救援時間

那溺者接到浮具後應該做什麼?一般來說,人掉到水裡後,如果做水母漂可讓身體上浮於水面,在海裡甚至能輕鬆地躺在水面上,因為海水浮力較大、淡水浮力較小。淡水的密度為1.0,海水的密度為1.03,而人體的密度因為每個人骨骼密度與體脂肪不同有所差異,平均來說為1.02,所以在淡水漂浮時才會須略為閉氣,讓身體充滿著更多空氣增加浮力。

人體胸腔位於身體正面而非背面,所以躺在水面上其實會比趴在水面更省力,因此抓住浮具以後,最重要的就是「用最省力的方式躺著,保持口鼻在水面上」。

很多初學游泳的人——尤其是小孩子——對於「躺在水面上漂浮」有著無比的恐懼,因為看不到水面狀況、看不到周遭有沒有人、甚至看不到自己,隨波逐流的感覺會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很多人抓到浮具以後,習慣抱在胸口趴著漂浮於水面,但這樣的操作會為了讓身體平衡耗費許多體力。

因此,如何能夠放鬆著抓著浮具躺在水面等待救援,也是必須實際練習操作讓身體習慣,才能在發生意外時反射性做出來,延長被救援的黃金時間。

人體胸腔位於身體正面而非背面,所以躺在水面上其實會比趴在水面更省力。
人體胸腔位於身體正面而非背面,所以躺在水面上其實會比趴在水面更省力。

結語

不管去溪邊還是海邊戲水,防水袋既能讓衣物不濕又能製作成緊急用浮具,只要再多帶一條繩子就有可能幫到自己、也幫到其他人。在下水前先將這些緊急用浮具準備好放在岸上,以便不時之需,多一分保障也多一份心安!

訂閱電子報,即時更新水域安全知識、水中自救技巧、課程活動體驗資訊,幫你出門玩得開心、玩得安心!

延伸閱讀 水中自救三大技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