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苦花潭溺水事件:如何判斷渦流、翻滾流與渡溪安全

8月23日,一名遊客從苗栗縣苦花潭頂跳下水後不見蹤影,警消緊急動員到場搜救,下但尋獲時已經失去呼吸心跳。

夏天至溪邊消暑是許多人的假日休閒方式,除了烤肉、泡茶聊天以外,最常看到年輕人攀上岩壁或瀑布上方,在朋友的鼓吹起鬨下,一躍而下,接著在深潭中濺起偌大水花。

不過,不管是到溪邊泡泡腳或是跳水遊憩,都有一定的隱藏風險。

一名遊客從苗栗縣苦花潭頂跳下水後不見蹤影
一名遊客從苗栗縣苦花潭頂跳下水後不見蹤影

跳水安全評估與落水姿勢確保

根據體育署規定的跳水比賽游泳池深度,水深至少要有兩米深,而當跳水高度上升時,也會需要更深的跳水環境。由此可知,自行去溪邊玩耍跳水時,最基本的落水深度至少要有兩米。

筆者曾是溯溪業者,除了會帶消費者從事跳水活動以外,休假時也會去溪邊野炊露營,享受跳水過程中腎上腺素飆升的興奮狀態。根據筆者多年經驗,建議遵循以下跳水守則:

一、確認水深

五米高以下的跳水活動,水深至少要有兩米;超過五米的跳水活動,水深至少要有三米。

二、往外跳

第一種跳水環境:可以從山路走到瀑布平台的正上方,並直接跳入深潭的場域。例如本次意外發生的瀑布,一躍而下時必須跳過瀑布造成的翻滾流,才不容易被水流拉力拉到瀑布下方。

第二種跳水環境:有些跳水點則是要沿著岩壁往上爬至有腳點的石頭。通常這類型跳水點的岩壁都是往內斜的,或是水底有突出的石頭,往外跳可以避免撞到凸出的礁石。

三、落水方式

一般來說,建議打樁式入水(手貼在大腿,腳伸直,腳底入水),因為接觸水面的面積最小、腳底皮膚厚,或者有些人會穿溯溪鞋,所以最安全也最不痛,即便踩到石頭順勢曲膝也不容易受傷。

同時,也要盡量避免「面部」落水或「背部」落水,強大的衝擊力容易造成臉部或脊椎受到傷害。

四、回到水面

跳水活動有風險,不擅泳者請直接穿上救生衣。救生衣務必拉緊釦具並挑選合適的尺寸,過大件的救生衣有可能會在落水一瞬間,上浮撞擊頭部造成傷害。

如果是沒穿救生衣,落水後雙手張開大字往下划、雙腳往下踢蛙腳,多做幾次即可回到水面。

跳水記得要往外跳
跳水記得要往外跳

夏季溪流殺手:翻滾流、渦流與水面白花

除了跳水要注意安全之外,如何判斷現場的水域狀況,更是避免發生意外的不二法門。

台灣島嶼縱深淺、溪流多,山區集水空間有限,因此容易形成瀑布且河道多為湍急蜿蜒。河道經過溪流不斷的沖刷,易產生高低差或是河道縮減的狀況,進而形成具有風險的溪谷地形。

最常見的溪流狀況有三種:

一、翻滾流

溪流經過瞬間落差的地形時(例如瀑布落下、攔沙壩等),會在下方形成翻滾現象。因為水流可以從最底下流出,但上面的空氣會被水流捲入,當水流的浮力大於水流動的慣性時,就會形成迴圈,人會卡住、翻滾,甚至被吸附而無法脫離。

遇到這種情形,幸運的話你會被水流帶出迴圈到下游,但若不幸持續翻滾的話,找機會順著迴圈水流下潛至水底,貼近池底「平潛」游出,是最好的方法。

二、渦流

當水流從上游往下流,經過河道縮減處時,多餘的水流容易向兩側形成迴圈,進而形成渦流;又或者是河道兩側如果突然有開口,水流會自動流入形成渦流。渦流會將從旁流過的物體捲入其中,無法脫離。

遇到這種情形時,解決方法是讓自己順著水流的方向移動,在抵達主要溪流位置時奮力游出這封閉的迴圈。

三、水面白花

當溪流在河道上遇到障礙物時,會激起白色的水花。通常這樣的白花會影響視線,讓我們過河渡溪的時候容易滑倒受傷。

白色水花會影響視線,讓我們過河渡溪的時候容易滑倒受傷
白色水花會影響視線,讓我們過河渡溪的時候容易滑倒受傷

如何判斷渡溪點與過溪策略?

一般來說,只要水深及膝,就會明顯感受到水流的阻力,也因為溪水流速快,身體容易失去平衡。

因此,為了渡溪時方便平衡,建議兩手空空以免遇險時分身乏術,也可利用登山杖或撿拾長樹枝做為支撐。渡溪時也建議順著水流方向「斜著走」,順流而行的方式會讓渡溪更輕鬆。

另外,不管是休閒玩水行程還是專業溯溪活動,都免不了過河渡溪,除了穿著溯溪鞋避免踩到溼滑青苔跌倒的狀況外,在正確的位置渡溪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像登山或溯溪這種須找尋路徑的戶外活動,如果是熱門路線,通常都會有前人在適合的渡溪點或路徑上用「疊石」做記號,也就是由大至小往上疊的石頭,只要稍加留意應該能注意到。

其次,建議避開有漩渦跟白花的地方渡溪,這些地方不易辨識溪底狀況與水深,容易有潛藏風險。另外溪面寬廣的地方流速較慢,比起溪面窄流速快的地方更適合渡溪。

熱門路線通常都會有前人在適合的渡溪點或路徑上用「疊石」做記號
熱門路線通常都會有前人在適合的渡溪點或路徑上用「疊石」做記號

結語

溪邊是台灣溺水意外發生機率最高的場域,在高風險的環境從事玩樂活動,必須更注意自身安全,看懂溪流的水域環境眉角,才能讓我們玩水無後顧之憂。

訂閱電子報,即時更新水域安全知識、水中自救技巧、課程活動體驗資訊,幫你出門玩得開心、玩得安心!

延伸閱讀 水中自救三大技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